符號中的密語 — 凱斯·哈林六十歲冥誕畫展
近期維也納的阿爾貝蒂娜博物館(The Albertina Museum)為慶祝凱斯•哈林(Keith Haring)這位早逝藝術奇才的六十歲冥誕,以新的觀點於2018年3月到6月期間展出一百件其生前的作品,展名為《凱斯•哈林─字母》(Keith Haring. The Alphabet)。
此文轉貼自大人物 https://www.damanwoo.com/
凱斯•哈林《Untitled》,1981(左) / 《Ohne Titel》,1982 (右)。圖/The Albertina Museum提供。
近期維也納的阿爾貝蒂娜博物館(The Albertina Museum)為慶祝凱斯•哈林(Keith Haring)這位早逝藝術奇才的六十歲冥誕,以新的觀點於2018年3月到6月期間展出一百件其生前的作品,展名為《凱斯•哈林─字母》(Keith Haring. The Alphabet)。展覽焦點著重於他那獨一無二、貌似簡單圖像中所影射對於不斷流變的型態、社會正義、文化議題等的強烈關懷。參展的民眾可以透過展覽的規劃,一解凱斯•哈林符號中所傳達的訊息。
凱斯•哈林肖像, The Albertina Museum, Vienna© Gottfried Helnwein。圖/The Albertina Museum提供。
簡單的線條、活潑亮麗的色彩,看似小孩插圖般的卡通人物、狗、飛碟,如雨後春筍般佈滿1980年代紐約的地鐵及街頭,變成通勤的紐約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份,這些不僅是塗鴉,也是藝術,更是普普藝術家凱斯•哈林透過符號與圖騰對當時社會議題的表態與反思。此次阿爾貝蒂娜博物館展名取為《凱斯•哈林─字母》便是將哈林畫作中的人物與符號視作英文字母般,各個含有其獨特的樣貌及意涵供人發想與闡釋。
凱斯•哈林《Untitled》,1983,Gerald Hartinger Fine Arts, Vienna © The Keith Haring Foundation。圖/The Albertina Museum提供。
凱斯•哈林《Untitled》,1982 © The Keith Haring Foundation。圖/The Albertina Museum提供。
發光的嬰兒—哈林創作生涯中最常出現的人物,它象徵年幼的天真純潔,一切的美好與未來的無限可能。
狗—兩腳直立、對天狂吠、成群起舞,踐踏小人,不論是以什麼樣的形式,「狗」在哈林的藝術中隨處可見,也成為辨認他的藝術的經典符號。這難以不讓人聯想到埃及神話中狗頭人身、看守死者的阿奴比斯神。他畫中的狗便是人的神像化,是專權的政府或是官僚體系權力濫用中對人的壓迫。
凱斯•哈林《Untitled》,1981,Courtesy of The Brant Foundation, Greenwich, Connecticut, USA © The Keith Haring Foundation。圖/The Albertina Museum提供。
三眼怪—多餘的眼睛與露齒的微笑,是貪戀消費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意思。
凱斯•哈林《Untitled》,1982 © Keith Haring Foundation。圖/The Albertina Museum提供。
相擁—充滿人性關懷,不分種族、性別相擁的倆人,在愛中結合並散發光芒。
凱斯•哈林《Ohne Titel》,1982,Courtesy of Larry Warsh © The Keith Haring Foundation。圖/The Albertina Museum提供。
高舉雙手、空洞的點點人—空洞或許是哈林反映當時約翰•藍儂(John Lennon)的槍殺案,或指人們心中的空虛,人們舉起手像在表示「別射我」!也反映當時越戰中的非人道行為。被點綴的人則是被社會邊緣化的社群,如同性戀者、愛滋病患、非白人等。
他曾說過:「藝術應該解放你的靈魂,觸發你的想像並激勵人們向前走。」直至今日,凱斯•哈林的藝術仍持續對當代藝術產生影響,他所關注的社會議題仍不斷被探討。他的藝術是對當下最切身的回應,就如同人生,藝術也必須在時間的流動下不停的變化與轉換。他反抗既定社會,將文化反思付諸街頭塗鴉,又將街頭塗鴉帶到畫廊與博物館中,讓藝術界肯定街頭創作的價值。而他畫中標誌性的粗線條、童趣式的塗鴉與不斷浮現的符號,已成為二十世紀普普藝術的代表印象。